3月27日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届“材料日”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在材料学院一楼大厅举行。活动集中展示学院15个课题组32项师生共创成果,聚焦膜材料、先进纤维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材料等学科前沿,涵盖国防尖端材料、民生健康科技及新能源技术突破等领域。学生通过触摸“燃料电池碳纤维纸”、观察“水凝胶骨水泥”等实物,沉浸式体验材料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价值。活动吸引500余名师生参与,以科创成果推动学风建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。
【启动仪式:学风建设与科创实践同频共振】
下午1点,启动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。学院院长耿建新以“材启星辰,科创未来”为主题发表讲话,强调活动旨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、深化对材料学科前沿的认知。耿院长回顾了学院在学风建设中的突破性进展,指出英语四级通过率显著提升等系列成果彰显学生的巨大发展潜力。本次“材料日”展出的32项创新成果涵盖多个领域,体现了材料人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。讲话中,耿院长对材料青年学子提出三点期许:做“心怀国之大者”的奋斗者,做“敢闯无人区”的探索者,做“知行合一”的实干家,寄语同学们以“材料日”为新起点,在学术与实践中书写青春篇章。
图1
【展厅探秘:走进材料多彩世界】
展览紧扣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,打造“基础研究-技术突破-场景应用”全链条展示体系。在国防材料区,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”比强度是钢丝的15倍以上,密度仅0.97g/cm³,兼具耐腐蚀、耐低温及抗紫外特性,广泛应用于防弹衣、深海缆绳、航天器防护层等领域。民生健康区,“水凝胶骨水泥”项目将水凝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复合,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与功能协同,为骨修复材料领域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。“导电凝胶纤维湿度传感器”作为一种创新的柔性传感技术,能够精准监测呼吸频率和深度,可应用于睡眠障碍诊疗。“碳纳米远红外理疗仪”透明电热膜1秒升温200℃,电热效率>99.5%,能耗较金属基膜加热器降低20%~30%。新能源展区,“锌空气水系电池”因其高能量密度、小型化特性和安全性等特征,广泛应用于助听器、电动汽车、大规模储能系统。在膜技术集群展区,“改性PDMS膜透气花瓶”因其瓶底具有一层防水透气薄膜材料(改性PDMS膜),透气性好,防止水分渗出,极大提高氧气的透过率、水中氧气含量和氧饱和度。此外,展览上更有展现青年创造力的“凝胶微景观”“PVA蛋白纤维假发”等作品亮相,这些成果凝聚着材料学院“敢为人先”的精神,彰显了材料学院师生科技报国的担当。
图2
图3
图4
【沉浸式育人:体验区掀起实践热潮】
湿法纺丝原理实践:学生们在专业指导下操作微型湿法纺丝装置,通过针筒挤压高分子溶液进入凝固浴,观察聚乙烯醇纺丝液如何经相分离形成纤维。
碳纳米远红外理疗体验:佩戴碳纳米理疗桶的学生明显感觉小腿温度提升,肌肉舒缓;碳纳米远红外理疗仪的体验者,直观感受材料的热效应。
新能源电力实验:锌空气水系电池组成功驱动微型风扇并点亮LED灯带。
稀土发光材料探秘:使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灯照射不同种类的有机稀土材料,学生可观察到铕掺杂样品发出鲜红色荧光,而铽系材料呈现翠绿色。
图5
图6
【育人共同体:师生共塑创新生态】
活动期间,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旭虹、管理资助中心主任郝欣、管理资助中心黄昕老师、教务处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文洋等领导老师亲临现场。在展位前,领导老师们详细询问了解每一项展品的技术转化路径与应用前景,沉浸式感受材料科学的精妙。“这些展品让我们看见:当学风建设扎根实践土壤,就能结出最鲜活的果实。”刘旭虹副部长评价道。
图7
图8
材启星辰,科创未来。这场融合学风建设与科创实践的专业盛宴,正在为培养新时代材料人注入澎湃动能。
(撰稿人:张琦 审稿人:曾华英)